农历是怎么来的
早期基础
观象授时:史前时代,人们主要依赖观察自然现象来判定时间,即 “观象授时”,由此诞生了 “物候历”,如通过观察植物生长、动物迁徙等确定时间,“节气” 概念也初步形成。但物候历受地理和气候影响大,随着需求增加,逐渐向天文历转变,人们开始观察太阳、月亮和星星的运动来确定时间。
天干地支:传说黄帝时期,臣子大挠引入六十甲子记录时间,是古代十进制与十二进制结合的 60 循环计数法。夏代君王名字中已体现天干命名法,商代干支纪时广泛应用,殷墟甲骨文中有大量相关记载,西周开始广泛采用干支纪日和六十循环计数法。
阴阳五行:是中华文化核心观念,与历法和季节变化密切相关。《周易》中阴阳代表自然界对立互补力量,如昼夜、热冷,其交互作用被认为是季节等变化的原因。五行理论描述了太阳运动和季节变化的五个阶段,如《吕氏春秋》“五气”、《左传》一年分五个阶段,为早期历法形成提供了理论框架。
历史演变
夏商西周
夏代:夏代历法称 “夏历”,以 “斗柄回寅” 定 “寅月” 为正月,将 “载” 改为 “岁”,并学会用八卦方位观测天象,用十二地支表示方位。
商代:历法为 “殷历”,改 “丑月” 为正月,使用的阴阳合历有平闰变化,能精准观测或推算月初,可能知悉 “日食在朔,月食在望” 的规律。
西周:历法是 “周历”,为观象历法,以 “子月” 为正月。西周早期以 “朏” 标志每月首日,中后期开始用朔日制定历法。
春秋战国:各国独立发布历法,较有代表性的鲁历与黄帝、颛顼、夏、殷、周五历并称。此时还出现了早期的星象物候历《夏小正》。
秦汉时期
秦代: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 “秦历”,以 “亥月” 为正月。
汉代:汉武帝时期的《太初历》是第一部较为完整的历书,采用 365.25 天的太阳年长度,规定了闰月插入方法。
魏晋至唐宋
魏晋至唐:何承天、祖冲之、刘焯、僧一行等天文学家为农历精密化做出贡献,唐代的《大衍历》标志着农历精度大幅提升。
宋代:改历频繁,《明天历》算法公式化程度高。
元明清
元代:郭守敬的《授时历》汇集历代历法精华,是使用时期最长的历法。
明代:《大统历》继承《授时历》算法。
清代:乾隆时期历法更名为《时宪书》。
近现代:辛亥革命后,1912 年中华民国启用阳历,但民间继续用 “夏历”。1970 年,中国将 “夏历” 更名为 “农历”。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负责其计算,并在 2017 年发布了国家标准《农历的编算和颁行》。
撰写评论